Wednesday, July 15, 2009

波麗士大人

波麗士大人到目前為止看了大半,接近尾聲了。
我覺得這片是出發點很好但效果不好的片。
剪接實在是亂得可以了,跟魔戒有拼。
敘事的架構本身就是非常混亂而沒有焦點,
而中間的過場和銜接也沒有特別用心在處理。
即使是因為想要寫實的紀錄基層警察的辛苦忙碌和壓力,
我相信這種呈現出來的效果,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總之它不是一部會吸著你讓你想要一直往下看的片。
要不是最近生活太空虛,我應該不會看得這麼快。
我下面會批得很兇,但這仍然是一部值得鼓勵的作品。
當然看完後也應該向辛苦的警察們致敬~

這片前半段偶爾會讓人有種在看紀錄片的錯覺,
片名是"劉漢強的一生",而且是有點悶的紀錄片...
到了中期開始好不容易出現比較多衝突和張力,
卻還是陷入了一種
"練功->打怪->升級->練功->...."無限反覆的劇情模式。
讓人又想起了主角一直升級,但魔王卻永遠打不死的犬夜叉。

最後的劇情終於導入深入的探討,也就是是非對錯的問題,
但老實說由於角色塑造的問題,
我對接下來的探討己經沒有期待了...

以下有雷

先說潘士淵,很簡單的一個角色,
就是個缺乏勇氣的普通好人。
目前為止,就是看到他以有如漫畫或RPG的模式,
同伴鼓勵->紅血爆氣->升級->反覆
所以沒什麼好說的。

再來是林俊維和劉漢強這兩個,
本來呢,很明顯這兩個角色的定位,
就是要以讓他們各自面對自我內心的衝突,
來突顯人對是非善惡之間的難以區分和衝突兩難。
但是,我個人認為完全失敗了!

首先講林俊維,
他的原本定位,是一個本性不壞的人,
但為了做到他覺得對的事,總是採用一些在對錯邊緣的手段。
我本來以為他會黑化,或至少黑一點點
可是我一路看下來,(還沒看到結尾)
我覺得他根本就沒黑,是個完全的好人,
只是做錯一件事而已,那件事就是外遇。
線民什麼的我覺得根本就沒錯啊...
而會不會外遇,在一般的狀況,跟是不是好人是沒什麼大相關的啊~~

外遇本來也不是多惡性重大,(某人說這是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只是對林俊維來說,他犯這個錯就罪該萬死。
是不是好人他都罪該萬死,不必再議。
為什麼?對不起開儀之外:
1.因為當初開儀是他自己去爭來的,是他自己要的,
所以他做這件事對不起當時的自已。
2.爭來的意思就是有另外一個人想要但沒有拿到。
搶到了不珍惜,對不起那個沒搶到的人,所以他這樣對不起士淵。
3.最重要的,讓方儀的妹妹難過,怎麼對得起方儀。
而方儀是女神,所以...林俊維,你還是去死好了。

最後講劉漢強。
他的角色定位原本應該是:
心中有強烈的正義感,認為世界上有絕對的是非對錯,
認為不論結局成敗,人都只應該做對的事,
而他應該會因為跟現實世界的衝突和矛盾,而開始對自己的反思。
(其實這定位和李安毅和郭寶貴都重複了。)
但是我看到現在,不用看到結局了,
我非常確定他不是腦袋有問題,他是有嚴重的人格缺陷。
先不講正義感太強烈本身就是人格缺陷,
劉漢強這角色從一開始到現在,
他就是一個不關心其他人,不重感情,
不合群,又愛違反規則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他為別人做的所有事,
都只是為了他自己心中那種"這件事應該這樣才對"的想法,
出發點完全是自私的。
他有關心過別人的感受嗎?沒有。
他能夠把別人的需求,
看得比自己(包括自己的正義感和罪惡感)重要嗎?不行。
開儀比賽的時候,最可以看出這點。
他希望開儀不要去比賽,因為他覺得假如又出事他有責任。
後來比一半他說了句"游泳沒事就好",因為這是他最有責任的一項,
可見他不是真的多關心開儀。
後來他在很多情況下,又說了超多次"我覺得我有責任",
就跑去想要做些什麼,其實根本都是為了自己的感受而已。
林俊維說的話他一次也沒聽過。
然後再看他怎麼對jennifer的。

他最嚴重的就是,他希望世界按照他的價值觀來走,
自已卻從來都不尊重這個世界既有的規則,
別人也違規,但是別人對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嚴厲的要求。
他從在警校開始就一直違規,
之後檢察官的事,線民的事,埋伏的事,
總之他只在意自己想的對與錯,不在意別人認為的對和錯...
所以我認為,不管他做了多少對的事,他就是一個永遠錯的人...

7/19看完結局之後補充:
我只是隨口講講而已,林俊維你還真的死了啊!
被劉漢強害死的人又多了一個。
不過這樣演也是合理啦,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留千年啊!
江晉勇也是被jennifer這個女煞星害死了,
她跟劉漢強真是一對,兩個人在一起不知道誰會先把對方剋死?

老實說我覺得到最後根本沒有在講善惡或對錯的衝突
變成在講正常人與笨蛋的衝突...

Thursday, July 2, 2009

鋪梗

看電視電影或漫畫的時候,
總是可以在某個人說出某些話的時候,
你就發現這個人將會死,
即使當時根本就沒有他要死的理由,
但是因為他們說的台詞,
你就知道 編劇又開始在鋪梗,準備發便當了....

要弄死一個角色,尤其是小配角,
如果不先鋪點梗,那麼他死了觀眾也不會有什麼感覺。
那這樣這個角色不就白出場了嗎?
這些梗當中最經典最老套又最好用的莫過於:
"這是最後一次,做完這次我就不幹了"
又或者,明明只是個小配角,
卻開始冒出他跟他的家人在一起多麼幸福快樂的橋段。
這些為了配角而存在的配配角當然不是演免錢的,
如果沒有目的,又何必讓他們出場.

所以往往就是在演到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候,
我就發現這個人要死掉了。
就會突然很難過也很不爽。

當然編劇這樣編的目的,
本來就是要當你覺得可惜,覺得可憐,覺得難過
可是他們原本這樣安排,
是要讓觀眾在角色突然的死掉之後,感到不捨。
但我卻總是提前的難過了,
那是對於那種當下的幸福感到悲哀,
是一種對諸行無常,一切皆苦的感嘆。

當然等到那個角色真的死的時候,
我又要再難過一次...
所以你說,是不是很不爽!一個劇情要難過兩次!
另外就是,在體會到角色將死的時候,
死亡原因往往根本都還沒有出現,
這就是當下另一個不爽的原因,
我會覺得:他x的,編劇你就是故意的嘛!硬要把人弄死嘛!
你好好編他不用死的啊 shxt!

不過因為這種手法太過好用,
大多數的故事都不免會用一點這樣的方法,很難避免
而把這種邏輯再推廣下去,
即使是東西也可以用。
比如說劇情裡你要砸爛一把吉他,或是要賣掉一把大提琴,
你都可以為吉他或大提琴鋪個梗,
為它們寫個故事,只要寫得好,
等到砸下去的時候,一樣可以騙到幾滴觀眾的淚...
(以上都是真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