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9, 2009

各行各業講話

昨天看到那個波蘭醫學生問題引起的要修法的爭論,
就去youtube找立法院公聽會的錄影來看,
發現真是太有趣了。

我要講的跟支持或反對這個議題無關,
只是看各行各業的人講話就真的是有那各別不同的調調。

照我當時隨便點的順序來PO,
但是最有爆點的留到最後,不想看的直接看最後面就好了

首先是律師:

愷切激昂,推理流暢,
你很容易就順著他為你設計的思路被他說服。
但他背後的道理到底對不對,我也不知道啦。

然後是教授(講話清楚的):

學者風範!雖然很多段是唸稿,流暢度不如前一位,
但要表達的內容就真的是簡單清楚。
一講到專業部分也是一個激動~
但是提高醫學生總量,醫療品質就會下降的邏輯在哪,
可能因為時間太短,沒有講清楚吧?(我不接受"想當然爾"的推論!)

以前面兩個來比較的話,
仔細看你可以發現,那個律師發言的主策略,
就是以指出對方的不正當性來建立自己論點的正當性。
而學者就是一定要引個數據來說明自己的正當性。
你以為我要開始講律師的壞話了嗎? 並沒有。
當然以我個人的背景,我一定是比較喜歡教授這種說話,
但純以方法來說,這兩種並沒有高下之分,
都只是試圖引導別人想法的操弄手段而已!
以前者來說,
立論基礎就是:"你是錯的,而我跟你不一樣,所以我是對的!"
而第二種呢,做過科學研究的都知道,
要弄個"看起來"支持自已論點的數據其實有太多種方法,
而大眾太容易被數據唬弄。
只要隨便提個數據出來,大家就會被唬住,覺得你講的話好有根據。
像是教授先提到了國內每萬人已經有多少位醫生,
然後馬上接,"如果數字再提高,醫療品質一定會下降!"
再想一次,你會發現這兩件事中間沒有邏輯關係!
(當然數據還是必要的啦,只是他推論過程有缺陷)

再來是做官的:

葉金川雖然一直吃螺絲,但是內容和立場都還算清楚啦。
然後你就是可以感覺得到話中那股官架子~~
(請不要戰政治)

波蘭留學生家長-國文老師:

雖然她用假名,但還是被人爆料指出原本的身分...
完全情感訴求,講得是有點能打動人心,
只是完全沒有邏輯可言。(請看最後三十秒)

台大醫學院學生:

年輕果然就是氣盛,而且相當自負...

最後!重點來了!
Ladies and Gentlements! I give you~~~~~
立法委員!
(講話不清楚的!)

來人呀!來個翻譯告訴我她在講啥!

----
有沒有正妹就可以當立委的八卦?

Friday, May 22, 2009

新產品?

今天下午又在辦公室聽見新的奇怪聲響,
一開始只聽見微弱的唱歌聲,
本來以為是德文還是什麼的(以前好像有出現過)
後來仔細聽,
似乎是:
##ReadMore##
南~無~觀~世~音~菩~薩~

這...
原來我們的客戶也有做唸佛機的....

Friday, May 15, 2009

讀傅立葉十年有感

完美的人生其實就像是一個方波。
理論上它可以由無限多個正弦波疊加而成。
於是你抓住了最強的幾個harmonics,
錢,房子,車子,愛情,學位 or whatever。
你說:看! 己經很接近了!
接著你就遇到了Gibbs Phenomenon。

你不斷的往現有的生活裡加上更多細微的修正,
卻發現那個邊邊角角的小地方永遠不對勁。
加再多東西也不會對。永遠。

你想問,需要這麼悲觀嗎?
也沒有,你也知道這還是有解。
只是要多唸點書加上換個腦袋。

因為想要方波的話一開始就應該用haar wavelet啊。
想要"完美人生",
不要拿長得不一樣的東西來硬湊,
你就直接拿大大小小的"完美人生"出來組就好了嘛。
orthogonal basis就選錯了,才會要補來補去的。

很玄嗎?很抽象嗎?
於是搞半天還是很悲觀...
反正結論就是:
"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靠 真是硬要扯)

---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Monday, May 4, 2009

缺錢

前陣子看到學長的一篇文章
Traveling Notes: 金錢、欲望、滿足
裡面提到,開始工作後,所得是一輩子以來最多的,
但心理上的感覺卻是一輩子以來最窮的。
由於我也是去年開始工作,所以相當能體會這種感覺。
因為台灣(台北之外)的房子並沒有美國這麼貴。
所以我是沒有到"有生以來覺得現在最窮"這麼誇張。
但也是有一種所得上昇,但卻好像變窮了的感覺。
而我這邊相比起來原因好像又複雜一點,
不只是突然想買房子一個問題而己。
所以我也手癢想來分析一下...

人決定目前要花多少錢,
顯然是受到目前所得和預期未來所得的影響,
而我這邊開始工作後,首先面對的就是預期未來所得的下降 :p
目前的所得的確是跟規劃中有一點差距,
所以即使是現在賺得錢比當學生時多,估計以後能賺的錢卻比以前估得少,
支出自然也高不起來...

第二呢,經濟理論也告訴我們,
當所得變多時,支出受當期收入的影響本來就會下降,
也就是"預期未來所得"的部分在心裡佔的分量反而會變重。
這個道理很簡單,
極端一點講,當一個人每天的收入還餵不飽肚子的時候,
他才不管明天還賺不賺得到錢,因為活不活得過今天都難講
他每多賺的一塊錢都會拿去買食物。
只有當他有閒錢的時候,才有可能想到:明天可能沒收入,先存起來好了。

所以呢 在這種"雙重打擊"之下
現在能夠花的錢真的沒有比學生多多少。
其實呢,一開始工作我就開始存我的"失業準備金" :p
到現在快半年了,都還沒有存到我計畫的數目。
所以不要講什麼長期投資和大額支出了,那些都還沒開始存呢!

此外,我還面對的就是生活的重大改變。
從美國回到台灣帶來的改變,
最重大的是資本累積的中斷。
在美國生活五年,再怎麼精簡生活的需求,
還是會累積不少所謂的"資產"無法帶回台灣。
例如說家具和電器用品等等,當然還有最大的一件---汽車。
現在我必須一切從頭,再去一樣一樣購置這些東西,
而當時在美國變賣舊資產的價值和現在必需付出的新成本完全無法相比。
以交通工具來說,我賣掉一台2200cc的才拿二十萬台幣,
回台灣要拿出其中五萬才換得到一台125。
在那邊一個大書櫃才賣美金五塊,回來連買個新鞋架都要NT800元.
我最後悔的是印表機,螢幕和喇叭沒有海運回來,
舊的那些賣不到80美金,現在要花台幣萬把塊買這些東西.
因為覺得心疼,到現在還買不下手。
東西都變成新的沒錯,只是荷包也就扁下去。
而且我一點也不想要新的呀,新的三陽怎麼好也好不過我舊的suzuki :p

再來是外在經濟環境的變化。
美國的物價一般來說比台灣貴,但那只是一般來說。
很多時候,尤其是對於高價奢侈品,剛好是反過來。
美國這個地方很奇怪,雖然說以奉行自由市場經濟著名,
但可能因為地廣人稀以及人口組成(各族群差異極大)的關係,
我看到很多市場無效率的現象。(這我不確定講得對不對)
也就是說,只要你願意花時間,永遠找得到便宜貨或是套利空間。
以零利借款來做高利定存這種誇張的事不講,
就光說ebay上面,就不知道有多少便宜的好貨。
我好多次都以低於原價四成的價格買到我想要的東西。
再加上資本主義發展過頭,廠商常採用極端的差別定價策略,
例如說rebate和特價之類的,更是造成滿地便宜貨的現象。
免錢的微波爐,免錢的空白光碟片等等也暫時先不講,
就說炸雞吧,兩塊炸雞一元美金,全部都是雞腿,
這種價錢台灣絕對找不到,而以前我是每到星期二都去買。
相反的,在台灣我常觀察到的是市場以極高的效率在運作的狀態...
想要買台螢幕,你從台北nova逛到台中nova,
逛到腿都要斷了,也許能找到一家便宜五十塊錢。
去肯得基買炸雞,就算一次買多點,一桶五塊也是要一百八,便宜不了多少。
所以要嘛就是我還沒找到門路,
不然就是如我所認為的:在台灣不太容易找到真正的流血大特價,
因為市場的效率會讓每個地方的價格維持在相近的水準。
講了那麼多廢話,結論就是,
現在我都找不到便宜貨可以撿了,當然要變窮啊!

總之回顧起當學生的時候,
當時可以不遲疑的把家教一年多的積蓄拿去砸在一台筆電上面,
而現在不只是猶豫再三,最後可能根本不會選擇那種價位的東西。
再想想當時買的那些奢侈品:滑雪板,機票,滑雪票,安全帽...
發現那時候是過著一種窮但是很奢侈的生活,
現在大概不是變窮....是變省了...

來列一下現在想買的東西:
必需品:
褲子
鞋子
眼鏡
電腦桌
桌上型電腦
螢幕
枕頭
椅子
書櫃

本來是必需品但是會被我買成奢侈品的東西:p
體重計
吸塵器
鍵盤
喇叭
手錶

奢侈品:
洗地機
筆電 or 小筆電
電鋼琴